金融是國之重器,金融關係國家經濟命脈,是國家綜合實體的重要體現。科技作為新質生産力的關鍵一環,與金融結合能産生化學反應,對於加快建設金融強國,完善金融體制,優化金融服務,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有著戰略意義。
近日,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發佈“關於2023年度金融科技發展獎獲獎項目的公示”,重慶馬上消費上榜,斬獲該獎項二等獎。金融科技發展獎(文中簡稱“金髮獎”)是中國金融行業唯一部級科技獎項,馬上消費是國內首次獲得金髮獎的消費金融機構,也是重慶所獲“金髮獎”史上的最高獎。馬上消費的“金融大模型智慧服務平臺”是本次唯一獲獎的零售金融大模型平臺。
“本次馬上消費獲得金髮獎二等獎,是重慶高水準建設西部金融中心的一個縮影,這也是我們觀察重慶現代金融與科技融合成果的窗口。”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認為。
▲馬上消費“金融大模型智慧服務平臺”榮獲2023年度金融科技發展獎二等獎
黨的二十大確定“數字中國”戰略,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提出“金融強國”目標,數字金融是關鍵抓手。
本屆金髮獎在金融機構類型上,作為其中獲獎最多的金融機構類型之一,銀行業共拿下8個一等獎。今年特等獎依然空缺,一等獎繼續由六大行領銜。建行、工行、農行、交行、郵儲銀行、中行、光大銀行、廣發銀行、國泰君安證券、中證登、上交所、深交所等機構獲得了一等獎。
在區域上,西南地區經濟重鎮的重慶市本次兩項金融“硬科技”成果獲獎,分獲二等獎與三等獎。這兩項成果分別是由馬上消費完成的“金融大模型智慧服務平臺”項目與重慶農商行的“分佈式信用卡核心建設及異構數據平滑遷移”。其中,馬上消費拿到這份“金髮獎”二等獎,位列42位,是國內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在本屆“金髮獎”評選中收穫的唯一獎項, “金融大模型智慧服務平臺”也是本次唯一獲獎的零售金融大模型平臺。
重慶近年來積極探索 “科技 + 金融” 融合發展新路徑新模式,不斷加強政策引導與扶持,為金融機構的科技創新提供了肥沃土壤。從頂層政策的持續發力,到地方因地制宜出臺創新舉措,在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、重慶金融監管局等相關主管部門的指導下,紮實推進數字金融建設,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。
金融科技發展獎由中國人民銀行于1992年設立。今年,該獎項評定出257個獲獎項目,其中一等獎18項,二等獎93項,三等獎136項,涵蓋數字化轉型、AG真人国际科技賦能、資訊技術創新應用、安全風險防控等多方面內容。
金融科技發展獎是中國金融行業唯一部級科技獎項,由中國人民銀行于1992年設立。這個獎項被認為是展現我國金融業科技創新最新成果、最高成就的獎項,獲獎項目被認為是行業創新的風向標,對促進金融行業科技創新、表彰優秀科技成果、營造良好科技交流氛圍、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動力具有重要意義。
▲共有621個項目申報2023年度金融科技發展獎,最終共有257個項目獲獎 製圖:安安
馬上消費的“金融大模型智慧服務平臺”, 基於自主研發技術體系,構建多場景、多領域服務平臺,融合多種技術,為數字金融創新及提升服務可得性和普惠性提供支撐。該項目目前主要應用於智慧行銷、防偽反欺詐等場景,已服務馬上消費超2億用戶。
在智慧行銷場景,業務效果、交互輪次和客戶滿意度顯著提升;在社會效益方面,為零售金融細分領域提供協同發展解決方案,服務 300 家金融機構。
渝企獲獎,背後是重慶大力推進數字重慶建設以及 “智融惠暢” 工程的生動寫照。近年來,重慶金融監管部門響應國家金融政策,高水準建設西部金融中心,努力打造西部地區現代金融高品質發展標桿。在科技金融創新領域,發展力度持續加大、廣度迅速拓展、精度不斷提升,以金融力量促進科技開發、成果轉化與現代化産業體系協同發展,不斷推動“科技—産業—金融”良性迴圈。《重慶科技金融研究報告(2024)》(以下簡稱《報告》)中指出,重慶科技金融發展具有“廣大”“新鮮”“率先”這三大特徵。“廣大” 體現為需求廣闊、總量巨大;“新鮮” 表現為産品新穎、措施鮮有;“率先” 則是勇作表率、先人一步,已形成多個標誌性成果。
渝企在該獎項中尋得突破,背後離不開重慶科技金融和科創服務方面的政策扶持。
做優營商“軟環境”,激發産業發展“強磁場”既是大勢所趨,也是重慶實現高品質發展的施政所向。本次重慶金融機構在該獎項中獲得第二名,是重慶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進步的真實反饋,也是金融監管部門持續探索“科技+金融”融合發展新路徑、新模式的成果。
這也是打造新型服務型政府的體現,良好的營商環境對於企業來講,就像是陽光、空氣,服務型政府就是為營商環境“施肥”,讓科技金融“生根發芽”,契合當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,助力企業創新,提振企業信心。
從這個意義來講,相比企業獲獎更重要的是,重慶金融科技營商環境良好。這片豐腴的沃土,未來有望成長起來更多的優質企業,從而推進西部大開發,形成新格局,進一步夯實國家發展戰略的地基。
1.凡本網站註明“來源:中國網財經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。
2.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,並註明“來源及作者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。
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,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。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,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,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、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。
凡本網站註明“來源:中國網財經”的所有作品,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。
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: 86-10-88828000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號
關於我們 法律顧問: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外宣服務與廣告服務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舉報流程